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影响人类心理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景观设计是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一门综合性艺术。上海是国际经济文化大都市,前滩的滨江公园是上海城市文化重要的展示窗口,对城市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向外展示上海的地域文化及滨江公园的景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建设自然生态、特色人文、经济的多功能滨江公园,对内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共享空间,是上海滨江友城公园所处环境进行景观改造设计的必然需求。 研究意义:滨江公园是城市系统重要的功能组件,其所具备的生态经济效益也可圈可点,凸显其生态设计理念与原则,滨江公园的建设发展因而具有更为长效的社会意义。滨江公园景观设计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完善城市的功能,提升城市的形象,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共享空间。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同类研究:鹰潭市滨江公园规划设计:鹰潭市滨江公园二期总面积23公顷,江岸线全长2.7公里,位于鹰潭市中心城区内信江南岸,南接沿江大道,自西向东分别连接鹰潭公园、东湖公园、梅园公园,总体形成滨江大公园的格局,与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夏埠新区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一江两岸、一带三园的信江两岸绿色生态景观环境。
滨江公园二期工程设计总体定位为沿江休闲开放空间轴、城市绿色生态廊道、滨水景观文化走廊。沿江休闲开放空间主轴将融汇文化、休闲、观光、健身、旅游等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彰显以人为本。绿色生态廊道,形成联系鹰潭公园、东湖公园、梅园公园三颗明珠的纽带。滨水景观文化走廊,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突出道都的文化底蕴。鹰潭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滨江公园的设计理念受到道教文化的启发,提炼出自然之道的设计理念,以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和阴阳哲学的平衡观,努力营造人工与自然相融合的滨水生态景观。场地整体形态构思源自道家思想物化形态的代表拂尘,反映道家柔中可刚的思想,景观形态刚柔并济从南到北实现人工向自然的逐渐演化和过渡。公园功能上分为老码头文化区、滨水活动区、公园游览区、江滩生态区这四大部分,并通过理水之道、控温之道、植绿之道、造景之道来让江、岸、城、人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最终建设滨水景观文化走廊、建立沿江休闲开放空间轴、构筑城市绿色生态廊道。设计自然之道这一设计理念受到道教文化的启发,将这种文化精髓物化成空间载体,体现在场地设计中,顺应原有场地特征,公园原有南部是老码头棚户区,而到了北部则留有一定的滩涂地,设计总体风格体现了人工与自然的融合,景观形态刚柔并济,从南到北实现了由人工向自然的逐渐演化和过渡,南段以硬质的人工化景观为主,北段以软质的自然景观为主,表达了对地形以及原有植被的尊重。
滨江公园空间设计即强调动静结合,有便于集会活动的老码头文化广场、火车头文化广场、庆典广场、亲水广场、桥头广场活动的老年活动场、儿童游乐园、康体广场、,戏水池,也有安静的观景平台,林荫广场。游客在不同性格的空间中体验不同的活动氛围。开敞空间,私密空间与半私密空间相互穿插,满足人们不同行为活动的需要。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把上海前滩友城公园建设成为自然景观与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滨江公园。从生态、以人为本、文化传承三个方面着手,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受众人群在设计中融入绿色生态的概念,把文化特色尽力发挥,同时结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整个基地的形态进行重新定义,创造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环境景观,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共享空间。建设自然、有机、文化、经济的滨江公园空间,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完善城市的功能。从景观设计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景观结构、主题景观的营造和植物景观的特色表达等几方面充分展示上海的地域文化和滨江公园的景观特色,建设具有生态保护、娱乐、保护人文历史的多功能滨江公园,使公园的景观功能与城市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计划:
2017年12月29日2018年1月8日,下达任务书,确定毕业设计课题。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设计理念,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充分体现文化与知识的美,以人为本,彰显作为整个城市标志性景观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民族内涵。
创新:通过与新的设计概念紧密结合,在原有的环境基础上加入特色生态与休闲概念设计。从以人为本出发,在结合当地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并且设计中将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这一设计主题,增强亲水性,遵循生态原则,使人们在休憩游玩的同时可以有机会更好的亲近自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