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在人居环境越发受到重视的今天,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产生了有别于自然气候的局部微气候,通过对校园及其周边的风温环境的研究,探索改善局部微气候的设计模式,提高环境舒适度。
意义:通过对校园及其周边局部微气候的研究,学习专业的分析方法,探索科学合理的设计策略,为校园等人群密集地区的人居环境的改善带来契机。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基于气象和gis技术的北京中心城区通风廊道构建初探通过数理统计、现场观测以及gis技术,研究了北京中心城区的背景风环境、通风潜力分布以及通风廊道对于局部微气候的影响效果,设置了南北走向的主要通风廊道,连接郊外或城区内部大型的生态冷源,同时根据局地软轻风的风频风向设置二级通风廊道,连通主廊道与城市核心地区,缓解城区热岛压力。
国内:基于空气动力学模拟的城市局地微气候研究通过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方法实现对不同绿地布局的风温场效应的研究,探索在城市社区的微观尺度上绿地在微气候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以广州大学城中轴线南部社区为例,使用cfd软件模拟绿地对局地风场的影响,得到在建筑密集地区,绿地与建筑的热交换形成的微气候一方面促进空气的流动,改善环境,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携带污染物的循环污染,绿地与建筑区之间的微气候有一定的规律性的结论,为风景园林科学设计奠定了基础。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对选题校园及其周边进行调研考察,收集课题区域的历史风温数据,同时以访谈形式获取场所使用人群的意见与看法。
2.整理收集的气候数据,分析对比相关资料,总结学习各项分析方法。
3.使用ecotect、envi-met等专项分析软件,对收集的现场的气候数据进行模拟分析,找到局地微气候问题重点,并与现场实际环境相对照,不断完善设计要求。
4. 研究创新点
气候适宜程度决定了人居环境的舒适与否,也是人们评价宜居性的重要指标,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时代,由于城市的扩张,城市内部近地层的风温状况日益复杂,这个特征并非大气候环境的变化所引起,而是地表环境即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所致,而近地面层是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区域,同时也是微气候环境最复杂的空间。
当前城市内部近地空间常年处于静风及无风的状态,大气流动困难;局部高温区域增多,雾霾频率增加,局地暴雨增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同时也影响汽车尾气等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而城市内部的绿地起着空气净化机的作用,生态效应多样,包括降温、固碳保湿、净化污染等,作为城市内部的生态冷源,对城市的局地微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局地微气候的调节,尤其是风、光、热效果,对人的影响最为直接,适宜的温度、光照与和善的轻风,能够带给人良好的感觉体验,而城市人流密集区域,例如核心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区、科教大学城等,往往也是建筑高度集中区域,这些区域天空粗糙度较高,局地微气候十分复杂,风环境较差,具体表现为空气流动性低或者局部风湍流明显,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