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1308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肿瘤的发生、生长及转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是癌症诊疗中的一大方向,大多数类型肿瘤的微环境具有酸性、乏氧、血管缺陷等共同特征。
肿瘤微酸环境是由肿瘤细胞较快的糖酵解速率引起的,是实体肿瘤的一大特征,同时也是肿瘤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对肿瘤微酸环境理解的深入,发现可以利用这一特征作为靶点,设计各种ph响应性的纳米诊疗平台用于癌症的精确诊断和高效治疗。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为提高癌症治疗效果,抗癌药物的靶向递送一直是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1979年maeda等人在sma-ncs的研究中发现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推动了纳米材料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epr效应并不能广泛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癌症。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1. 制备ph响应性载药纳米粒子;2. 对ph响应性载药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测定其载药率;3. 对ph响应性载药纳米粒子的靶向能力、细胞毒性以及肿瘤治疗效率进行测试。
研究计划:4. 2017年12月1日~2018年1月10日: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对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手段进行详细地了解。
5. 2018年1月10日~2018年2月1日: 准备工作和开题报告。
4. 研究创新点
从1979年maeda等人提出epr效应以来,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方面受到了极大关注。
较常用的靶向策略是通过在纳米载体表面修饰肿瘤特异性适配体的方法提高肿瘤靶向能力,但是这种方法往往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并且不能通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肿瘤。
酸性、乏氧等微环境是绝大多数类型肿瘤的共同特征,以肿瘤微酸环境为靶点构建ph响应的纳米药物能广泛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肿瘤的治疗。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