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内部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本文将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分析,研究近些年来北京市热场空间分布形态演变的过程和其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过程,分析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城市景观格局影响热场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协调绿地景观空间格局,提出优化方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发展状况我国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主要研究范围是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之后研究范围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扩大,例如杨梅学以兰州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复杂地形条件下城市热岛的数值模拟;周淑贞教授对上海的城市气候进行了深入研究,阐明五岛效应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之间的联系;于建也对五岛效应展开过研究;刘磊则采用优势度(dominance index)研究南京的热力景观缀块的空间格局及结构,将按温度值高低把热力景观分为7个类型,得出较密的森林与非工业用地是整个热力景观的土地利用基础的结论;冯悦怡对北京市区的公园的热岛效应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区域内热岛效应与总绿量呈显著负相关的结论。
目前我国对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在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上还存在局限性,且研究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国外研究发展状况1833年,英国气候学家路克霍德华(luke howard)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对伦敦城市中心的温度比郊区高的现象进行文字记载,首次提出了热岛效应的气候特征理念。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研究内容:(1)主要说明选题的起因及目的。
(2)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进行简单介绍;确定文章研究范畴、内容及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介绍,回顾总结一些对研究有重要启示作用的相关内容。
(2)分析北京市概况,对北京市区位、社会经济、环境、交通和文化等基本情况、历史沿革以及城市建设史进行简单介绍。
4. 研究创新点
城市热岛效应是现代主要城市问题之一,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对生态环境和人的身体及精神健康都造成了一定危害。
现今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更加重视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本文将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构建设计系统框架,选用遥感影像进行景观类型划分和地表温度反演,从斑块、斑块类型、景观组成等级别选取所有常见景观格局指数表征城市景观格局特征,通过ArcGIS软件进行分析,探讨城市景观格局影响热场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协调绿地景观空间格局,提出优化方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期能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有所启示。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