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2023-03-02 17:02:58

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要 以1980- 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河南5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各区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全国产业结构演变趋势,河南产业结构水平仍然低下,但河南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②河南产业结构演变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③河南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为产业结构偏离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3种类型。④产业结构变迁对河南各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研究指出,利用高新技术对河南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河南省农产品的附加值,应成为今后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产业结构;经济增长;SSM模型;河南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在中央“中部崛起”的战略方针下,怎样合理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使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成为中部各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河南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河南三次产业发展战略模式[1]、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2~ 5]。上述研究对于优化河南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探讨区域地理单元产业结构演进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制定正确的产业结构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快速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1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资料及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方法特点,本文主要是以《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河南统计年鉴》(1980- 2006)等相关统计资料和数据为基础,选取了GDP及相关产业产值,人口及就业人口等指标或生成指标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组成评价指标数据库。根据河南省各地区位、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本文把河南省分为南部区、北部区、西部区、东部区和中部区5大区。南部区包括漯河、驻马店、信阳和南阳;北部区包括安阳、濮阳、鹤壁、新乡和焦作;西部区包括济源、三门峡和洛阳;东部区包括商丘、开封和周口;中部区包括郑州、许昌和平顶山。

1.2 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缩写SSM)被广泛用于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其基本原理是:在选定时间范围和背景区域内,把区域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处的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N、结构分量P和竞争力分量D 3部分。模型如下:

式中:e0为研究区基期GDP增加值;E0为标准区的GDP;Ej,0为和标准区GDP相对应的某产业产值;ej为以标准区第j产业部门所占份额将研究区第j产业部门的规模标准化的数值。

式中:Ej,0为标准区基期GDP增加值;Ej,t为标准区末期GDP增加值。Rj为标准区第j产业基期至末期的变化率。

式中:ej,0为研究区基期GDP增加值;ej,t为研究区末期GDP增加值。rj为研究区第j产业基期至末期的变化率。

研究区参照标准区的份额分量N为:

研究区参照标准区的产业结构分量P为:

研究区参照标准区的竞争力分量D为:

则研究区经济增长量G为:

G= N P D (7)

2 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特征

2.1 河南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保持持续下降,由1980年的40.7%下降到2005年的17.9%。而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除个别年份稍有反弹外,基本保持上涨的趋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41.2%上涨到2005年的52.1%,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18.1%上涨到2005年的30%。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就业结构同时发生变化。1980- 2005年,河南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从81.19%下降到55.43%,但仍吸收了一半以上的人口,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从18.1%上升到44.57%,翻了一番多。总体来看,河南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2.2 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格局差异

河南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速度最快,第一产业保持持续下降,中部地区1996- 2005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14.74%下降到8.26%,西部地区同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13.73%下降到9.65%。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均保持在50%和30%以上。北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不很明显,但属于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始终保持在50%左右。但东部和南部地区第一产业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处于29.3%~43%之间,南部地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介于27.43%~37.6%之间。

产业结构演进快的区域同时也是河南省经济发展快的区域。2005年河南省西部地区的GDP是1 591.9亿元,人均GDP是17 098.82元;中部地区的GDP是2 765.76亿元,人均GDP是16 288.34元;北部地区的GDP是2 255.81亿元,人均GDP是11 694.19元;东部地区的GDP是

1 564.28亿元,人均是6 614.29元;南部地区的GDP是2 384.49亿元,人均是8 080.28元。

3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SSM评价 

3.1 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总体评价

考虑到河南经济发展的背景,根据偏离—份额计量理论,利用河南省1996- 2005年GDP和一、二、三产业产出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各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空间差异问题,以期为区域发展提供准确评价依据。

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第一、二、三产业增长率与标准区域(全国)增长率之差均大于零,表明河南三次产业均为扩张型产业。但是,河南省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2.91∶1.68;同年全国三次产业比重为1∶3.77∶3.16。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河南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低,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仍处于劣势地位。据计算(见表2),1996-2005年河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于标准区域(全国)水平,总偏离为6 002.95亿元,增长率为165%。产业结构偏离为正,引起的偏离量为3 841.75亿元,贡献率为106%;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引起的偏离量为2 161.2亿元,贡献率为59%。从整体看,河南一、二、三产业在全国均有一定的优势。

表1 1996和2005年河南与标准区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较及构成表(单位:亿元;%)

通过计算明细—份额,进一步分析各产业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影响(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从全国分量来看,三次产业均为全国性增长部门,三次产业结构分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 841.75亿元,竞争力分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 161.2亿元。河南第一、二产业与全国相比较均具有竞争优势,其实际增长率高于全国第一、二次产业增长率,竞争力分量差别偏离分额分别是328.17亿元、1 174.33亿元,第三产业与全国相比处于劣势,竞争力分量差别偏离分额是- 459.74亿元。

表2 河南GDP与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单位:亿元;%)

为进一步反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对河南经济影响的空间特征,以1996- 2005年河南5大区域的相关数据为本,计算各自对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见表4)。

表3 河南明细偏离—份额分析表(单位:亿元)

表4 河南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差异分析(单位:亿元;%)

(1)产业结构偏离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东部区和南部区属于这种类型。表明该种类型区域产业结构处于劣势地位。东部区产业结构偏离因素贡献为- 191.88亿元,竞争力因素贡献为- 113.73亿元,使得该区域的总增长额小于标准区域的增长额,偏差为- 305.61亿元。南部区产业结构偏离因素贡献为- 124.28亿元,竞争力因素贡献为- 11.59亿元,使得该区域的总增长额小于标准区域的增长额,偏差为- 135.87亿元。

(2)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西部区属于这种类型。该类型区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均处于优势地位,使得该类型区的总增长额大于标准区域的增长额。其中产业结构偏离因素的贡献为65.75亿元,竞争力因素贡献为210.94亿元。

(3)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中部区和北部区属于这种类型。表明该种类型区域产业结构处于优势地位,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但由于竞争力贡献份额大于产业结构贡献份额,最终导致该区域的实际增长额小于标准区域的增长额。例如中部区实际增长额和标准区域增长额的偏差为- 194.9亿元,其中产业结构贡献份额为133.23亿元,而竞争力因素贡献份额为- 328.13亿元。北部区实际增长额与标准区域增长额的偏差为- 451.48亿元,其中产业结构贡献份额为48.78亿元,而竞争力因素贡献份额为- 500.26亿元。3.2 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差异格局东部区第一产业优势使经济总量上升64.16亿元,第二产业劣势使经济总量下降192.89亿元,第三产业劣势使经济总量下降63.15亿元。总之,东部区产业结构劣势导致区域经济总量下降191.88亿元。东部区只有第一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其差别偏离是4.39亿元,第二、三产业均处于劣势地位,其差别偏离分别是- 80.32亿元和- 37.8亿元(见表5)。

表5 河南五大区域明细偏离—份额分析表(单位:亿元)

西部区第一产业处于劣势地位,使经济总量下降55.57亿元,而其第二、三产业均处于优势地位,使经济总量上升154.25亿元和28.19亿元,合计产业结构优势使区域经济总量上升65.75亿元。西部区第一、二、三产业均具有竞争优势,其差别偏离分别是28.5亿元、154.25亿元和28.19亿元(见表5)。

中部区第一产业处于劣势地位,使经济总量下降113.5亿元,而其第二、三产业处于优势地位,使经济总量上升146.03亿元和100.7亿元,合计使经济总量上升133.23亿元。中部区第一、二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其差别偏离分别是- 99.4亿元和- 248.49亿元,而其第三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其差别偏离是19.76亿元(见表5)。北部区第二产业处于优势地位,使经济总量上升129.75亿元,而其第一、三产业则处于劣势地位,使经济总量分别下降36.3亿元和44.67亿元,合计使经济总量上升48.78亿元。北部区第一、二、三产业均不具有竞争优势,其差别偏离分别是- 81.7亿元、- 296.56亿元和- 122亿元(见表5)。

南部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本区第一产业处于优势地位,使经济总量上升104.01亿元,而其二、三产业则处于劣势地位,使经济总量分别下降163.55亿元和64.74亿元,合计使经济总量下降124.28亿元。南部区第二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其差别偏离是36.07亿元,第一、三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其差别偏离分别是- 3.25亿元和- 44.41亿元(见表5)。

3.3 河南产业结构综合评价

从产值构成和就业构成看,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反映出河南是农业大省的现实。2005年河南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GDP构成和劳动力就业构成中分别占17.9%和55.43%,而全国是12.6%和44.8%,河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和10.63个百分点。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河南农林牧渔总产值指数(107.5)变化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05.7)。说明河南省农业整体是快速增长的,农业内部结构在逐步地得到优化和升级。但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成为阻碍河南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研究表明,国外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2~ 3∶ 1,我国是0.38∶ 1,而河南只有0.34∶1[3]。因此,河南省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

河南省第二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河南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GDP构成中占52.08%;而全国同期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GDP构成中占47.5%,河南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河南工业的重化工特征比较明显,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由1996年的1.3下降到2005年的0.76,重化工趋势很明显。河南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煤炭、有色金属矿采选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力及能源和材料工业;轻工业主要有纺织、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烟草加工等。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河南省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这种工业结构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工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9661],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