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就业岗位提供、产品生产、国家税收等方面贡献巨大。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始终面临着信息效率低下、融资约束现象,集中表现为信息不对称、融资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存在“属性错配”、“领域错配”和“阶段错配”等问题,而相较于传统金融,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更为显著,数字金融通过矫正“属性错配”、“领域错配”等问题,改善中小企业创新融资环境,更具靶向性的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
同时,在人工智能、区域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数字经济不断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0.3%;尔后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到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为38.6%,同比增长9.6%,增速为全球第一。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验证“数字金融—企业融资约束”的范式框架,并基于企业异质性进行分析
2、基于“现金”“杠杆”“财务比率”等差异化影响路径进行研究,识别数字金融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具体传导机制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传统金融抑制的大环境下,囿于国有金融纵向信用逻辑的桎梏和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偏向(广金广东金融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19),金融资源出现了显著的“流动性分层”(黄婷婷和高波,2020)
现有研究对数字普惠金融作用的甄别和判断尚未达成共识,一些学者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李涛等,2016),因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释缓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助于打破传统金融藩篱(张勋等,2019),其较好的政策导向性使得长尾群体突破金融服务的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成为可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同时也延伸金融服务边界。
也有一些学者秉持相左的意见,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时间较短,其自身技术、运营和管理模式仍有极大的完善和提升空间,加之监管滞后、监管空白和监管重叠所引致的套利空间,使得其甄别企业有效融资项目的效率成疑(lee和shin,2018),进而无法从根源上改善企业融资约束。特别地,从当前中国实践来看,诚然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得到长足发展(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2017),但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却没有得到明显助益(李华民和吴非,2019)。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1-12-01至2022-12-31)收集整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学习思路
2、(2022-01-01至2022-01-31)构建论文框架结构, 并着手整理所需面板数据
3、(2022-02-01至2022-03-31)深入阅读文献资料,融会贯通,结合数据搭建模型,分析结论
5. 参考文献
1]郭海,杨主恩.从数字技术到数字创业:内涵、特征与内在联系【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1(09):3-23
[2]刘志阳,林嵩,邢小强.数字创新创业:研究新范式与新进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01):1-11
[3]唐松,伍旭川,祝佳.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特征、机制识别与金融监管下的效应差异[j].管理世界,2020,36(05):52-66 9.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