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石墨烯催化作用下五元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特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09 12:55:57

1 背景介绍

1899年,Adolf Baeyer 和 Victor Villiger 首次报道了利用过硫酸作氧化剂将环酮氧化成相应的内脂。此后,在开链酮或者氧化酮中插入一个氧原子的反应被称为Baeyer-Villiger 反应。此反应过程中包含一个基团从碳原子向氧原子的迁移,所以又称为Baeyer-Villiger 重排反应。自从这一反应被发现以来,它为由酮合成酯及内酯类化合物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Strukul[1]总结归纳出这一反应的几个优点:(1)当分子中有其它官能团存在时,这些官能团可不受影响,比如:用过酸作氧化剂时不饱和酮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中,氧化只发生在羰基基团上,而碳碳双键(与羰基不共轭的)不受影响;(2)根据不同迁移基团的迁移特性可有效地控制反应的立体化学,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在双环体系中,各种各样的立体电子效应也能影响氧原子插入的区域选择性;(3)如果发生迁移的碳原子具有手性,则迁移前后其绝对构型保持不变;(4)反应中可应用的氧化剂和催化剂较多。因此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合成意义。

2 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催化体系

关于Baeyer-Villiger 反应的催化剂体系,冯小明等[2]曾做过系统的介绍,,在4大类氧化剂中以H2O2和O2的使用最为普遍,主要是因为它们易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以及有利于环境保护,不过以O2为氧化剂的反应选择性和转化率通常较低,因此开发相应的高效催化剂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表明,Baeyer—Villiger反应及其催化剂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催化体系除了过渡金属配合物[2]外又有一些新发现。本文重点介绍以酸作为催化剂体系和过渡金属作为催化剂体系。

2.1 以酸作为催化剂体系

BerkesseI等[3]报道了以酸作催化剂、H2O2作氧化剂的环己酮的Baeyer-Villiger反应。他们发现在相同溶剂中反应时,用酸作催化剂比没有催化剂时转化率和产率都大大提高;而且还发现这个反应存在一定的溶剂效应,因为在催化剂相同的情况下,用1,1,1,3,3,3,-六氟-2-丙醇(HFIP)作溶剂比用二氧杂环己烷作溶剂时转化率和产率也大大提高。这种以酸作催化剂、以HFIP作溶剂的催化体系有以下优点:酸催化剂是一种廉价的商品原料;氟化溶剂可以回收再用;反应时间短且产物的产率和纯度都很高。其主要缺点在于反应中使用的是高浓度的H2O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