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卟啉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04 11:06:11

1.环糊精的概述

环糊精(cyclodextrin,CD),又名环聚葡萄糖,是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作用于淀粉所产生的,由多个葡萄糖单元组成的环状低聚糖[1]。1891年,Villiers通过酶降解淀粉发现了环糊精。1904年,Schardinger首次对环糊精的制备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继Schardinger之后,Pringsheim发现环糊精及其乙酰化产物能结合各种有机化合物生成包结物[2~4],从而有助于稳定/保护客体分子或控制/延缓客体分子的释放,因此在食品科学、化妆品和药物制剂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5~7]

1.1环糊精的结构特点

环糊精可看做是由6个以上葡萄糖通过alpha;-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呈圆锥桶状的化合物,根据X-线晶体衍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的结果,确定构成环糊精分子的每个D( )- 吡喃葡萄糖都是椅式构象。其中最主要的是由6、7和8个葡萄糖单体组成的环糊精,分别叫做alpha;-环糊精(alpha;-CD)、beta;-环糊精(beta;-CD)和gamma;-环糊精(gamma;-CD)由7个葡萄糖构成的beta;-环糊精如图1所示,其它两种环糊精结构与之类似[8]

由图可见,6-位上的伯羟基均处于空腔的小口处,2,3-位羟基则在空腔的大口端,由此构成截顶圆锥状。环糊精的空腔内部排列着糖苷氧原子和葡萄糖环C3、C5上的氢原子。糖苷氧原子被氢原子覆盖后,其亲水性消失,空腔表现出强疏水性,而C2、C3、C6上的羟基分布在空腔两端的开口位置,使得环糊精分子外缘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整个分子呈亲水性。“内腔疏水,外缘亲水”是环糊精的重要特征之一。环糊精与有机分子形成包合物主要是通过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例如氢键作用,范德华作用力,偶极-偶极的相互作用和电荷转移作用[9]

图1

因为alpha;-、beta;-和gamma;-环糊精在葡萄糖单元的数量上存在差异,从而引起它们在结构上的空腔尺寸不同,物理性质上如溶解度,旋光度和结晶形状也有明显差别。表1 中显示了三种天然环糊精的理化性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