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花卉文化的现代传播途径与影响力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04 11:05:42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中国传统花卉文化的发展贯穿于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自先秦始发期至今,花卉文化的发展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走向多样化。深入探究有关花卉的园艺种植、花事观赏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多方面内容,有利于传统花卉文化今后的传承与进一步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花卉文化的现代传承和传播途径也对现代文明的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陈哲在《从花卉文化看民俗文化传承》一文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重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体会议根据IV委员会的报告通过决议)指出:“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的多样化。 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予以承认和确定。”在经济全球化、旅游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民俗文化的纯净性受到了很大冲击,而花卉在民俗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桂花、菊花以及牡丹花等,均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实用功能。文化的发展传承面临着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只有不断发掘民俗文化的内涵,获得人们的保护和尊重,才能在旅游活动丰富的同时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

马艳梅、王晓飞在《中国花卉文化初探》中提到,中国花卉文化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的文学、绘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花卉文化的形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物质文化主要包含花卉食品和花香疗法,精神文化主要分为花卉文学和花卉绘画两种。不同的形态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点,总体上可以将花卉文化的特点概括成三点,即闲情文化、多功能性和泛人文化。

刘燕在《中国花文化与花卉产业》一文则更加深入地提到传统花卉文化与现代的花卉产业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民族,对花卉有着独特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而有着悠久的花卉栽培历史和花卉品种。但由于政治和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呈现了一种有关花卉的不平衡状态,即反映花卉欣赏的花卉文学较为丰富,而反映花卉种植技术的花卉科学相对薄弱。这种失衡状态对花卉文化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例如腊梅、凤仙花、桔梗等具有深厚文化意义的花卉已经出现品种资源不多或失散的情况,因而,弘扬传统花卉文化,增强人们对花卉文化和花卉科学的双重关注十分重要。弘扬中国传统花卉文化可以创造国人对花卉的需求,从而激发国内花卉市场的发展潜力,促进花卉的产业化生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尽管已有诸多学者涉猎中国传统花卉文化的研究领域,但基本停留于花卉文化的发展历史等理论阐述,有少部分探究花卉文化与现代社会中的花卉工业、花卉产业间的关系。总体上缺少关于花卉文化的现代传播途径方面的研究,缺少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具体案例分析。

程杰在《论中国花卉文化的繁荣状况、发展进程、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一文中,对我国花卉文化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回应。综合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情况,将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和中唐以来的繁盛期,从审美水平着眼,将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物质实用时代”、“花色审美时代”、“文化象征时代”。在花卉文化发展繁盛的宋元明清时期,有四点值得引起注意:1、士大夫园林、园艺活动的兴盛;2、花卉产业化和民众游赏风习的兴起;3、各类花卉园艺著述大量出现;4、文学艺术创作的极度繁荣。正是因为封建文人和民众对花卉的关注提升,花艺花事活动和文学创作才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和全面繁荣。花卉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几点重要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1、土地、地形、气候等客观自然因素的影响;2、先进、发达的农耕文明为花卉的种植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3、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精英——士大夫阶层,在追求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风气过程中对社会和文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4、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巨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花卉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花卉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理论,然而缺乏对传统花卉文化现代传播途径的研究,缺少花卉文化在现代社会具体发展状况的实例分析。

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到,学界已经普遍认识到中国传统花卉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对现代社会花卉种植、旅游文化等的重要影响,然而纵观诸多研究成果来看,学界现有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连贯性、缺乏实践性和指导作用,针对花卉文化的传播途径以及具体的影响力的研究尚存不足,不能从实践中总结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与途径,对花卉文化的现代影响力认识有所缺乏。

本文试图将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现代传播途径相结合,是基于花卉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过程中的具体数据的实证研究,通过具体实例、对比总结的方式方法,对中国传统花卉文化的现代传播途径、传播特点及影响力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对花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1] 陈哲. 从花卉文化看民俗文化传承[J]. 文教资料, 2011, (21): 75-76.

[2] 马艳梅、王晓飞. 中国花卉文化初探[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 21(14): 78-79.

[3] 刘燕. 中国花文化与花卉产业[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3(38): 87-89.

[4] 程杰. 论中国花卉文化的繁荣状况、发展进程、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J]. 阅江学刊, 2014, (1): 111-128.

[5] Jack Goody.The Culture of Flow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27,350,19,46,27( 和 49),73-100,350,43,59,242-243,232-253.

[6] 萧放.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遗产(第一辑)[C].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2008:81.

[7] 叶卫国.花卉与中西文化浅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3): 275- 281.

[8] 姜建春.民俗旅游对民间文化的负面影响[J].泰山学院学报,2010,(32):123-124.

任耀飞,陈登文,郭风平. 中国农耕文化与园林艺术风格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 3) .

[9][法]让 - 玛丽·佩尔特,马塞尔·马祖瓦耶,泰奥多尔·莫诺,雅克·古拉尔东. 植物之美[M]. 陈志萱,译.北京: 时事出版社,2003: 71 -73.

[10]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一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 1.

[11] 张启翔.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一)———人类关于花卉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园林, 2001(1): 73- 76.

[12] 张启翔.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二)———中国花文化形成与中华悠久文明历史及数千年花卉栽培历史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S1): 75- 79.

[13] 张鸿翎.中国花文化的自然属性及其人文内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134- 135.

[14] 黄春.芳心解语———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J].文教资料,2005(26): 84- 85.

[15] 谷艳丽.中国名画与花文化[J].森林与人类, 1999(4): 29.

[16] 王抗生.中国传统艺术(植物纹样)[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