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经济正逐步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服务业及其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正逐渐成为各国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升级的大趋势。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已经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中具有较强专业性、较高的创新力、产业融合度较高,其发展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领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的重中之重。研究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此背景下,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针对这一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关键问题:
1.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现象及动因研究:从区位选择、行业差异两个方面分析空间集聚现象,动因研究从其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因素进行研究。
2.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区位影响因素包括城市规模、政府规模以及空间关联。产业影响因素包括知识外溢、信息技术以及产业关联。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亦称为生产者服务业或厂商服务业,从上世纪60年代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学界对其的概念以及界限一直没有准确的统一。
machlup (1962)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一定是以知识为产出的产业。greenfield(1966)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是企业、政府以及非营利机构面向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和劳动的一种服务业。browningsingleman (197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投入资本是劳力和知识,而其产出能促进生产的专业化,提高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的生产率。coffey(2000)则进一步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是具有中间投入,它是一种经济的中间投入并非最终产品,并不能直接用于消费,是用来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的。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探索和研究。吴智刚、段杰等(2003)提出生产性服务业虽不直接参与生产,不涉及物质的直接转化,但是每个工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程大中(200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投入,其发展反映了自身的专业化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也反映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分工水平。
与其他的服务业一样,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由许多行业和部门构成的。大部分学者选择从生产性服务业外延即分类来定义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singleman(1978)、elfring(1992)提出将服务业分为流通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并列举各类服务业包含的行业门类。howellsgreen(198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包括银行、金融、保险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市场研究和广告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法律服务、会计、研究和开发等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goodman(2002)依据2000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的中间需求率把服务业分为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混合服务业。李冠霖(2002)根据中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的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行业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小于50%的界定为消费者服务业。胡晓鹏(2008)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资金服务、人才服务、知识服务、物流服务和信息服务,而每一种服务又包括其他小的服务。除了学界的分类之外,上海市统计局、香港贸易局和国家统计局也从统计学角度出发,分别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和范围作了不同的具体规定。
4. 研究方案
本论文主要工作旨在通过对下列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数据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框架:
5. 工作计划
论文具体写作步骤:
1)查阅统计资料以及有关数据;进行文献的阅读及整理,写出文献综述;
2)根据文献理论回顾,进行理论分析,初步建立分析框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