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性别意识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中国妇女的解放进程开始于20世纪初,但近年来,性别角色观念出现了复归传统的趋势。 性别现代化理论强调人们的性别观念会随着平等意识和民主化进程而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而许琪以2000年和2010年两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例的研究则显示,中国人的性别观念出现了普遍向传统回归的趋势,且年轻世代、女性、居住在农村以及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的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速度相对而言更快。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研究试图在南京某高校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该校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的基本状况,通过与现有研究比较从而探索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的转变趋势,并分析影响两性性别意识的因素,尤其是家庭中父母的权力模式对性别意识的影响。
本文将影响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因素分为两部分:个体特征和家庭结构。个体特征主要包含年龄、专业、城乡背景以及调查对象成长的城市。在此提出假设。
假设1:人们的性别意识因性别、世代、专业、户籍、成长区域的不同而有差异。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性别意识(gender consciousness),或者说性别角色观念,所指的不是对自然性别差异的意识,而是一种对社会性别这一制度或者社会关系的认识。孟祥裴、徐延辉认为性别意识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男女两性之间差别的自觉反省,形成的对男女两性的位置与价值以及男女两性所承担的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认识。卿石松的概念则更为细化,其认为性别角色观念是指个体对两性社会角色规范及其行为模式的认知,主要是对个人对市场工作与家务劳动分工模式的倾向性观点加以操作化测量,并且按类型学划分为传统和现代倾向的性别角色观念。盖尔鲁宾在研究中提出了性/社会性别制度的概念,她指出,是家族的再生产,或者说是妇女交易,在家庭中再生产了男性权力和构造了社会身份。
国内对于性别意识研究总体上可归为两个方向:一是考察影响性别意识的因素的作用途径,主要分为接触论和利益论两种。二是考察其影响因素,在这之中多数研究秉持性别意识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人们的性别意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则将其解释归结于人的先赋因素(如性别、城乡、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其种族等),以及教育、职业经历和社会参与一类的社会实践历程等微观层面因素。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论文研究计划:
2022年11月10日前完成选题工作;
2022年11月30日前完成开题工作;
5. 参考文献
风笑天,肖洁.中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城乡差异研究[a].人文学刊,2014 vol.11:107-116.
埃什尔曼.家庭导论.潘允康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引自郑丹丹.夫妻关系“定势”与权力策略[a].社会学研究,2003 vo4.1:96-105.
李春玲.性别观念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女性的职业发展[a].社会学研究, 1996 vol.2:48-59.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