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的背景:
随着当前社会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脚步刺激了道路上交通量的激增。接踵而来的交通问题,如堵塞、事故、污染等,严重制约和阻塞了交通领域、甚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作为城市道路的纽带与核心,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与治理便成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基础与重中之重。本论文将就苏州市马运路与滨河路交叉口为例,结合其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理位置与作用、具体的几何特性及交通流的流向、流量等状况,有针对性的研究交通组织关键技术。
马运路,坐落于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路,全长约4km,双向6车道,东承北环快速路西接中环快速路西线。滨河路,坐落于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主干路,全长约5.9km,双向6车道,北起马运路南至横塘镇苏福路。马运路与滨河路是苏州市高新区两条重要的城市交通干线,两者的交叉口属于平面交叉口形式,其周边分布着大量的交通发生源与吸引点如住宅小区、教育资源、商业中心等,来往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流量均较大,对于周边地区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转至关重要。近些年来随着苏州高新区发展迅速,交通活跃度与交通需求明显上升,马运路与滨河路交叉口以及沿线各主要交叉口在早晚高峰期间及特殊时段出现了排队长度较长,延误较大的情况,使得出行者的行程时间增加,各类交通事故频发,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然而现有的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组织方式已无法应对城市交通的紧张局面,因此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优化迫在眉睫。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主要研究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未经过优化的城市干线,更是加剧了城市交通的紧张局面。因此,针对苏州市马运路与滨河路交叉口,从现状调查出发,以保障各交通组成的路权为核心,运用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工程、交通设计、交通规划、交通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理论,在道路的主体结构状态(含停车设施状态)不发生变化的情形下,为提高道路交通运输效率和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从采取的各种工程技术措施、数学方法、经济方法、交通政策和法规等方面,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对该交叉口进行交通组织关键技术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研究对象:苏州市马运路与滨河路交叉口。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1研究方法、步骤:
一、搜集查阅相关论文,学习理论基础,初定论文格式结构。
二、对马运路与滨河路交叉口进行交叉口几何调查(进出口道车道数、进口道渠化情况、机非分隔情况等)、交通信号调查(周期时长、相位数设置、各相位配时情况等)与交通量调查(调查时采用人工计数法,分流向、分车种,在高峰小时的高峰时段进行调查)。
4. 参考文献
[1]王玮,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建军,交通调查与分析[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第四版)[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周次 | 时间 | 内容 |
1 | 2.22~2.28 | 收集资料,现场调查;英文翻译。 |
2 | 2.29~3.6 | 收集资料,现场调查,创建仿真模型;英文翻译。 |
3 | 3.7~3.13 | 利用仿真软件创建VISSIM模型,进行交通仿真;英文翻译。 |
4 | 3.14~3.20 | 仿真建模及论文开题;英文翻译。 |
5 | 3.21~3.27 | 对马运路与滨河路交叉口进行现状分析。 |
6 | 3.28~4.3 | 对马运路与滨河路交叉口进行现状分析,仿真建模。 |
7 | 4.4~4.10 | 现状分析,仿真建模,寻找关键技术的切入点。 |
8 | 4.11~4.17 | 对该交叉口进行交通组织关键技术的研究。 |
9 | 4.18~4.24 | 对该交叉口进行交通组织关键技术的研究,仿真;撰写论文。 |
10 | 4.25~5.1 | 对该交叉口进行交通组织关键技术的研究,仿真;撰写论文。 |
11 | 5.2~5.8 | 撰写论文。 |
12 | 5.9~5.15 | 研究成果报告的整理。 |
13 | 5.16~5.22 | 整理成果(调查数据、研究成果报告,英文翻译、图纸)。指导老师对成果进行审核批阅。 |
14 | 5.23~5.29 | 根据指导老师的批阅意见,论文进行修改。 |
15 | 5.30~6.5 | 装订成册,将论文成果交评阅老师进行评阅。 |
16 | 6.6~6.12 | 论文答辩。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