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5周岁以上人口已上升至1.7亿人次,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2.6%,且仅在2019年这一年中,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就增加了900多万。由此可见,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呈现出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增长快的特点。与此同时,随着传统伦理观念的转变、养老模式的 多元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对于老龄人口养老问题的研究也早就不仅限于物质方面的赡养,而是逐渐聚焦于精神赡养。譬如我国于2013年7月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该条款颁布至今仍活跃于社会热点话题,众多媒体都曾以“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为题对这一规定进行过报道。毫无疑问,精神赡养义务入法有利于保护老年人的精神权益,但事实上,其履行情况却并不乐观。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代际关系、伦理观念和人们道德行为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这些伦理问题在精神赡养方面也有所体现。现实中既存在义务人积极履行精神赡养义务与相关政策制度支持乏力的矛盾,也存在义务人消极履行精神赡养义务与该义务履行客观评价标准欠缺及法律保障不足的矛盾。针对我国目前“精神赡养”出现的各种情况及问题,适时构建老龄人口精神赡养的支持系统是应对之策。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我国老龄人口在“精神赡养”方面遇到的困境并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以“老人自养”、“家庭支撑”、“社区支持”、“社会保障”为一体的老年人精神赡养支持系统,为日后帮助老年人解决精神赡养问题提供有效帮助。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以及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日益增加,使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成为引发社会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精神赡养是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既是子女的基本道德义务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因此,在精神赡养逐渐社会化的趋势下,分析我国老龄人口精神赡养的伦理困境并寻求解决之道,既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权益,同时对促进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安稳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主要分五大部分来研究城市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困境与支持系统:
一、“老年人精神赡养”相关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二、精神赡养的内涵及其伦理价值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论文主要采取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在城市社区内选取6位老人作为访谈对象进行深入访谈。
第二步,收集个案资料。在结合典型性、代表性这两个原则的基础上,拟定访谈提纲。访谈时,选择访谈后记录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保证整个访谈在融洽友好的氛围中进行。
4. 参考文献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日期 工作内容
1 2022.10.21——2022.11.29 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
2 2022.12.02——2022.12.14 完成资料索引,进一步沟通论文思路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