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磨炼自身意志、品质,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我国自建国以来就格外重视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称为“五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标准。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教育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劳动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内容。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学科教学中要做到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上述文件的发布都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
然而,目前在中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在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中,劳动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前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于劳动的认识出现了误解和偏差,生活中漠视、轻视劳动的例子屡见不鲜,部分人形成错误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在偏颇的周边环境影响下的中学生劳动教育,也是实施不力。对于中学生群体而言,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受诸多不良诱惑的影响,部分学生养成了轻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的恶习,在思想行为上表现出急功近利、拖拉懒散、怕苦怕累、逃避责任等,由此出现厌恶劳动、不愿劳动、不尊重劳动者等诸多不良现象。因此,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已是势在必行。
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国外教育家早有提出,例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提出对青年一代实施教育时,要将劳动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强调,让儿童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其智力开发,而且有利于提升其道德品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阐述的“从做中学”等理念,对我国近代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外关于中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产生的理论成果,无疑能够为国内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很好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就新时期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进行探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劳动教育的理论概述,包括中学生劳动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概述。第二部分,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对相关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和对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从劳动教育视角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围绕教师、教材、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对策及措施。大致提纲如下:
一、劳动教育的理论概述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渗透为题,通过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整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挖掘文献中的有效信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研究方法,结合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方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主要具体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4. 参考文献
[1]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01):23-28.
[2]蔡如军,车松玲.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与优化[j].中国德育,2019(22):13-16.
[3]郭丽.综合实践活动视阈中的劳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4(06):145-146.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
第11-17周: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第八学期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