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流动家庭随迁子女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开题报告

 2022-04-25 20:06:4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80年代开始在中国就隐藏了一个概念,外来务工人员。当时我们将之称为“民工”,但是这一词汇具有一定的歧义,如“民工”是否是指“农民工”,“农民”和“工人”又是一对阶级对立的词语。于是,我们现在一般将之称为“外来务工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的成员构成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80年代的“初代民工潮”中,往往是青壮年男性外出打工,女性与老年人口在家乡务农或者经营一些其他的营生,并负责照料孩子。而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在欠发达地区的成年女性们发现在一些先发展地区女性往往也能获得一份薪资不差于男性的工作,而且夫妻一起出去打工往往也能相互扶持,维系婚姻与感情的稳定。于是在这一时期,往往是夫妻一起出去打工,而大多数的人在这个时候是选择将他们的子女留在老家,由家里长辈抚养,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问题慢慢发酵。而到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模式已经基本逐渐从“分散的、跑单帮式”向“家庭式转变”。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人。而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的比重已经达到了近乎20%。这些都体现了对外来务工子女重视的重要性。

而对于随迁人员子女的研究,国外研究一般则通过三个方面的视角进行分析论证,分别是社会化视角,家庭关系视角和家庭支持体系的视角。社会化方面,主要观察的是随迁人员和他们的子女在接纳新文化,文化习得上的速度差异和由此造成的代际间文化冲突。而家庭关系视角下,则更强调妇女在迁移到大城市后性别角色和经济地位的改变,并由此产生的夫妻冲突和导致的儿童在家庭中互动模式的改变,造成的亲子关系的改变。在家庭支持体系视角下,提出了流动家庭父母本身的适应性压力和工作压力会在儿童身上代际传递,由此导致了子女的情感缺失和支持缺少。而笔者通过阅读近年来的有关流动家庭随迁子女的国内文献发现,这些文献主要集中的或者是在一种表现出的直观的病态或偏差,比如自杀未遂,犯罪行为,反叛行为这样的出轨行为。或者是聚焦在研究如何帮助流动家庭随迁人员子女的融入和社会化的方案。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从个人角度来讲,随迁子女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的阶段,正在从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都很可能为他以后的行为埋下伏笔,所以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小心处理,认真地研究他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不良互动。

对于家庭来说,子女是家庭的核心,子女的成长意味着整个家庭对其资源的投入,但是在实际的父母与子女的互动中,却往往会因为父母的不良示范和越轨行为造成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不适。特别是对于流动家庭的父母来说,他们更容易因为自身与当地社会的不良互动而造成与接受能力强的子女之间的间隙和价值取向偏差,我们需要更加注意。

对于学校来说,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部分,虽然他们在学校中受管理的地位,但是他们内部也会形成分化。对于流动家庭随迁子女来说,融入本地人为主体的学校可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实际上,学生间的交流,特别是低龄学生间的交流实际上代表的家庭间的交流。而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实际上也会影响到家庭对子女施加的观念,那么如何取得一个平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社会来说,流动家庭随迁人员子女的安置工作是对于流动人员态度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现在“农二代”、“农三代”的广泛出现,教育好随迁人员子女实际上也是为社会培养着一群高素质的劳动力人口。我们需要使自己清楚,使社会清楚,我们在做的事情是什么事。

从学术角度讲,通过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于随迁人员子女的处理上有一个恰当合适的安排。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1.流动家庭随迁人员子女的自我认识

(1) 随迁人员子女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感

(2) 随迁人员子女认为自己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被重视的程度

(3) 随迁人员子女对于自己现状是否愿意付出努力来改变

2.流动家庭随迁人员子女的成长支持要素

(1)从家庭层面上,随迁人员子女与家庭互动情况,对于自己在家庭内的定位

(2)从学校层面上,随迁人员子女与学校内各类同学的沟通交际情况

(3)社会宏观环境,调查近年的相关政策特别是苏州本地对于这些随迁人员子女的各方面相关政策,随迁人员子女的个人诉求,并结合加以分析

3.在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得出并分析各层面从微观到宏观的生态环境中对随迁人员子女成长产生影响的各要素,并据此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加以应对。

(二)预期目标

1.基本了解流动家庭随迁人员子女的现状和需求。

2.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出随迁人员子女的自我系统。

3.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出随迁人员子女需要的家庭和学校及社会因素。

4.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总结和分析出流动家庭随迁人员子女成长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或舒缓的策略。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法、深度访谈、参与和非参与式观察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

问卷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填写,其中将以相近数量的同年级的尽量保持相近性别比的苏州本地学生作为参照系,并且在问卷收集上来之后,会根据在苏州学习生活的年份再进一步细分,进行比较,完善数据结构,最后得出结论。

而深度访谈则会面向外来务工人员进行,通过访问来从侧面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生活的环境,以及父母方面的意见。减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年纪小而导致的误差,使结果精准。

参与和非参与式观察会比较偏向于征求有过相关经验的社工机构的意见和观点,在时间等方面出现问题,无法由本人亲身参与进行时,会通过结合几个社工机构的观察结果来得出结论。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父母来自外地的年龄呈阶梯式有一定间隔的中小学生,要求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至少在苏州本地居住一年,且户口并未迁入苏州。样本的抽取方式为整群调查。计划在会在和学校沟通后,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学生的实际比例在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对象为作者实习时所在的社工师机构所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苏州市潼泾街道辖区内的胥香小学和田家炳初级中学,具体将调查其中胥香小学的4、6年级和田家炳初级中学的初一和初三的学生。此外,笔者还可通过苏州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老师所做的“四点半课堂”的公益创投项目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解调查。“四点半课堂”是为在苏州上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家里无人照顾时在社区内提供学习场地和指导的服务项目。目前涉及苏州市姑苏区新沧社区等3个社区。

4. 参考文献

4.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

1.张翔.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2.李宏芳.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工作方法介入探讨——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J].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3.曾守锤、章兰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韩丽丽.家庭问题与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张莉萍.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家庭社会工作的示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佟新.对中国城市发展家庭社会工作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7.蒋俊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辛冲镇留守儿童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2012.

8.柯露露.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9.朱眉华.困境与调适: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研究[D].上海大学,2013.

10.杨舸、段成荣.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08(6)

11.吴航.家庭教育环境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基于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比较[D].华中农业大学,2015

12.刘娟 .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苏州市青苑社区失地农民为例[D].苏州大学.2012

13.徐爱东 .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南方农村.2009(5)

14.关盛梅.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社会化与社区服务[D].黑龙江省科技学院. 2008

15.刘斌志. 自杀未遂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_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D].青年探索.2009(6)

16.王昕息. 人类发展生态系统下的两类农民工子女成长影响因素作用探究_基于全国2226份调研问[D].华南理工大学.2011

1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8.许爱花,贾志科. 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问题及对策_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9.蒲实. 进城农民工子女社会化问题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1

20.王卓琳. 社会工作者提升青少年自尊的策略_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8期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时间

1

2022. 10.7——2022.10.25

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

2

2022.10.28—2022.11.29

阅读资料,完成资料索引

3

2022.12.02——2022.1.03

指导老师录入系统,学生选题。

4

2022.1.04----- 2022.3.02

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

5

2022.3.03——2022.3.15

完成开题报告

6

2022.3.15——2022.3.19

完成论文提纲

7

2022.3.20——2022.4.18

完成论文初稿

8

2022.4.19——2022.5.06

完成论文修改稿

9

2022.5.07——2022.5.25

交定稿(2份),指导教师审阅论文,知网检测系统查重。

10

2022.5.25——2022.6.01

老师评阅论文(填报评阅教师评分表)、学生准备答辩

11

2022.6月

各系组织论文答辩,填报答辩评分表及答辩考核评议书

汇总上报毕业论文成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