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以《春宴》作为考察中心开题报告

 2022-04-15 20:06:1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背景

安妮宝贝是盛产小说的作家,自1988年起至今陆续创作了数部小说。从创作时间先后顺序细数,主要有《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二三事》、《莲花》、《素年锦时》、《春宴》、《月童度河》和《夏摩山谷》九部小说。她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以此为中心,各路专家学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小说的特性:物质性、哲学性;独特的“以痛为美”的思想内容;小说中精神分析、禅文化的体现;以及小说的发展演变过程出发,对安妮宝贝小说创作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具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

郜元宝在《撤去丝绒帷幕之后——读安妮宝贝长篇新作春宴》中将《春宴》与《莲花》作比较,以许清池为例,重点分析了《春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认为他们脱离作者意识,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朱宏伟在《随波逐流的人——安妮宝贝、郁达夫小说创作比较论》中认为安妮宝贝小说中女性和男性形象都比较固定,包括名字、肖像、职业等。黄一在《个性驾驭网络——安妮宝贝的10年创作》中认为安妮宝贝小说中的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或者是作者的几种声音的分别显示。

2、对小说故事情节、主题的研究

郑国庆在《安妮宝贝、“小资”文化与文学场域的变化》中将安妮宝贝的故事情节与琼瑶、亦舒的作比较,认为安妮宝贝小说的故事情节相对单薄。张希媛在《“人”的追问与守望——安妮宝贝作品主题研究》中从人本主义出发并代入哲学思考,认为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主题就是都市边缘人冷峻悲悯的人性守望。骆海燕在《沪城孤儿——漫谈安妮宝贝笔下的heroine》中认为安妮宝贝将外部故事和大的矛盾作了适当的隐藏,而让内在的体味浮出字面。且主要情节是描写“游离者”的异常视角和异常思维。将“游离者”和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作对比,进行了重点分析。朱宏伟在《随波逐流的人——安妮宝贝、郁达夫小说创作比较论》中直言安妮宝贝的小说是抒情小说,这与郁达夫的小说类似,而抒情小说情节上是相对弱化的。郜元宝在《撤去丝绒帷幕之后——读安妮宝贝长篇新作春宴》中认为《春宴》内容和人物关系简单,情节用几句话便可概括。雷雯在《“女性流浪”书写的三种新形态——以虹影、安妮宝贝、迟子建为例》中认为安妮宝贝的小说有许多雷同,故事在重复。易飞在其硕士论文《自我重塑的旅程——安妮宝贝的“边缘人”及其九十年代现实语境》中认为安妮宝贝早期作品题材围绕城市中的游离者的边缘生活,后期则开始关注人与外界和自我的关系。并且,在早期作品中,安妮宝贝有固定地写谋杀情节。

3、对小说物质性的研究

郑国庆在《安妮宝贝、“小资”文化与文学场域的变化》中认为安妮宝贝小说虽然故事单薄,但仍吸引读者,其中她话语层面的创造力是起决定作用的,而大量消费符码所构造的身份政治组成了她话语层面营造的认同感。李凤亮、卢欣在《谁影响了这一代人的青春——“80后”文学出场背景分析》一文中以《彼岸花》为例,认为安妮宝贝将物质摆在重要位置,是精神实现的前提。郜元宝在《撤去丝绒帷幕之后——读安妮宝贝长篇新作春宴》中认为《春宴》中的物质充盈已为表象。雷雯在《“女性流浪”书写的三种新形态——以虹影、安妮宝贝、迟子建为例》中将安妮宝贝的小说与虹影的作品作对比,认为安妮宝贝小说表彰一种指向物质、品牌的生活方式。更深层次的,黄一在《个性驾驭网络——安妮宝贝的10年创作》中认为安妮宝贝对“物”的态度在创作过程中有了转变,更注重“物”带给人们的想象力和精神方式的影响,即物质观深化了。同样的,张家畅在其硕士论文《安妮宝贝创作的嬗变》这样说到:安妮宝贝的小说属于消费时代的时尚小说,在她作品中有大量、整顿的物质商品名称。并认为前期人物的消费行为可以理解为纯个人体验的“小资”消费。后期,驱使人物的消费动机则是去世俗化的、有思考的、有价值的。

4、对小说哲学性的研究

郜元宝在《向坚持“严肃文学”的朋友介绍安妮宝贝——由莲花说开去》,提到安妮宝贝小说《告别薇安》、《二三事》中由“偶在”的神性出现,到《莲花》时,安妮宝贝已经更能持久地用文字抵达神性了。他还在《撤去丝绒帷幕之后——读安妮宝贝长篇新作春宴》中分析了《春宴》一书,认为其与安妮宝贝其他小说一样,有大量隽语出现,以庆长为例,认为此人物具有极强的反思力,且也并非作者意识的止境。黄一在《个性驾驭网络——安妮宝贝的10年创作》中认为安妮宝贝小说是“直指人心”的叙事,是一种深度自省,即边思索边陈述的模式。

5、对小说“以痛为美”的思想内容的研究

骆海燕在《沪城孤儿——漫谈安妮宝贝笔下的heroine》中从西方悲观主义思想进行思考,怀疑安妮宝贝是否受其影响,因为她的文字体现了“人生就是痛”的悲观主义思想,并认为她以阴郁直露的文字为美。杨林在《中国网络文学的禅美学视野》中认为安妮宝贝的作品中有刻骨铭心的伤情引导审美的空境。

6、对小说与精神分析学、禅文化关系的研究

骆海燕在《沪城孤儿——漫谈安妮宝贝笔下的heroine》中认为安妮宝贝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将人的本我(潜意识)通过笔下人物真实地表现出来。林丹娅在《解读所指:从“身体”到“宝贝”——一次讨论会记录》中写到:郭渊足认为安妮宝贝引领了“宝贝意识”,而这一意识就是女性的主体意识,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自我的肯定与爱惜;2、“宝贝们”拥有自说自话的勇气和权利;3、“宝贝们”的行为是为了表达自己。王侃在《新的批判动向及其危机——新世纪网络女性写作之检讨》中认为安妮宝贝与其他网络女性文学作家一样,脱弃了超我的束缚,在写作中追索本我的渴求。非常强调主体性。张家畅在其硕士论文《安妮宝贝创作的嬗变》中认为安妮宝贝意识到人身上的自我、本我的矛盾性。前期作品主要以《七月与安生》为代表,分析了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自身都有自我与本我的对抗存在。后期,他认为安妮宝贝试图使二者达到平衡,以达到“超我”的理想状态。

杨林在《中国网络文学的禅美学视野》中认为安妮宝贝的简淡文风,表现在语句的简捷和行文的高频分行。是一种花繁为简的禅文化的体现。

7、对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演变的研究

刘巍在《安妮宝贝的“图像化”之路》中从文学“图像化”角度出发,以时间为检索,认为安妮宝贝小说中呈现的图像从黑暗转向光明,从午夜街头、酒吧转向庙宇、阳光。一以贯之的生命、人性、爱情的思考由早期的孤独、荒谬转变为充满希望,甚至有些神秘的宗教色彩。邵燕君认为安妮宝贝小说由早期的嗜血、死亡、流浪、背叛到后期作品中越发表现出淡定、随性、平和。张家畅在其硕士论文《安妮宝贝创作的嬗变》中认为安妮宝贝前期文字绝望颓废,后期更像以宗教哲学和禅修作为调整并丰富自我的工具,将视野置于更广阔的天地。易飞在其硕士论文《自我重塑的旅程——安妮宝贝的“边缘人”及其九十年代现实语境》中将安妮宝贝的六部作品按先后顺序进行研究,认为《告别薇安》、《八月未央》体现了都市边缘人对爱的追寻与失落,《二三事》、《蔷薇岛屿》则体现高度的反思性,《莲花》、《春宴》是主体重塑的过程。其中,《莲花》是自我对自我的观看,《春宴》是自我客观的抽离。

8、对安妮宝贝在文学创作上的评价的研究

郜元宝在《向坚持“严肃文学”的朋友介绍安妮宝贝——由莲花说开去》中论到安妮宝贝不会为了迎合体制性的文学潮流刻意“完善”自己。同时,以《莲花》为例做具体论述,因敢于舍弃陈词滥调,安妮宝贝与“严肃文学作者”区别开来,显得强悍与狂放。姜飞则在《“遗忘”:叙述话语和价值态度——评慕容雪村的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中将慕容雪村与安妮宝贝小说创作作对比,以《告别薇安》、《彼岸花》为例,认为安妮宝贝执着于私人经验中极为狭窄的一小块,自我重复一种“另类”的经验。是一种批判性评价。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从以上的专家学者研究中,可以看到专家学者将安妮宝贝与很多作家,同期(如虹影)或者是不同期(如郁达夫)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将安妮宝贝与一个作家群体,如严肃文学作家群体、网络文学作家群体进行研究,从文学“图像化”、西方悲观主义思想、精神分析理论、禅文化等方面分析安妮宝贝小说作品,或将安妮宝贝不同时期作品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将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一一挖掘出来,铺呈在眼前。这有利于我们了解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的含义、原由,以及演变。甚至能够总结出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规律性发展方向,对安妮宝贝以后的小说创作进行一个预估和预期待。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安妮宝贝是当代较为出色的作家,上过中国作家富豪榜。她的小说既有其独创性引发的一种文体上的小众性,又为大众阅读,所谓名利双收。因其小说具有强烈的独创性,她的作品便有了较为独特的审美特征。本文从安妮宝贝的小说出发,以《春宴》作为考察中心,主要研究其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演变脉络。

首先写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条件和背景。

其次,本文主要分三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主要从四个方面:人物形象可感、叙述形式多样、故事情节淡化和“以痛为美”的作品肌理来写。人物形象方面,主要写《春宴》中的人物。叙述形式方面上分三个部分来写:将本我推向前台,以《七月与安生》为例;保守的前卫;语言的陌生化。故事情节方面,主要以《春宴》中的故事情节为例来分析。“以痛为美”的作品肌理也主要以《春宴》为例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安妮宝贝小说创作审美特征的发展演变。也主要分四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沉潜意识深海,此时,安妮宝贝小说创作主要突出写潜意识,代表作《告别薇安》、《八月未央》。第二阶段,回归现实陆地,此时,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已开始回归现实,代表作《彼岸花》、《二三事》。第三阶段,海水与火焰——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此时,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呈现适度的感性和理性,代表作《莲花》、《素年锦时》、《春宴》。第四阶段,徒步于精神高山,此时安妮宝贝小说创作已进入进行更高的精神探索的阶段,代表作《月童度河》、《夏摩山谷》。

第三部分,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的启示。分三个启示进行论述:增强主体自我意识;等待被选择;超越旧我,不断创新。

预期目标

在对《春宴》和安妮宝贝其他小说作品《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二三事》、《莲花》、《素年锦时》、《月童度河》、《夏摩山谷》(共九本)相关研究资料加以分析探究的基础上,将不同阶段的小说作品加以分析探讨,将类似作家小说创作与安妮宝贝小说创作进行分析探讨,通过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的对比分析,以及作家与作家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的对比分析,分析出安妮宝贝小说创作共同的审美特征和不同阶段的审美特征,以及形成这些审美特征的原因和带来的启示。在深刻研究其他学者的论述与文献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写作过程中精益求精、认真严谨。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范读文本法:阅读《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二三事》、《莲花》、《素年锦时》、《春宴》、《月童度河》和《夏摩山谷》九部小说,形成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整体印象。

2、精读文本法:重点阅读《春宴》,整理其中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

3、对比研究法:对比安妮宝贝前、中、后期小说创作审美特征的异同点并深入分析。对比安妮宝贝和一些类似作家的异同点并对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进行更清晰化认识。

4、文献查阅法:通过阅读有关《春宴》及安妮宝贝其他小说审美特征和审美特征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资料,整理出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资料。

步骤:

1、重点阅读《春宴》,仔细阅读《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二三事》、《莲花》、《素年锦时》、《月童度河》和《夏摩山谷》,做好记录和分析。

2、收集与论文需要有关的论文或著作资料,进行整理。

3、初步设定论文写作大致框架、思路,写作开题报告。

4、与指导老师一道明确论文写作框架、思路,开始论文初稿写作。

5、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4. 参考文献

[1] 庆山.告别薇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2] 安妮宝贝.八月未央[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

[3] 安妮宝贝.彼岸花[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

[4] 安妮宝贝.二三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

[5] 庆山.莲花[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4.

[6] 庆山.素年锦时[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

[7] 安妮宝贝.春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8] 庆山.月童度河[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

[9] 庆山.夏摩山谷[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10] 张家畅.安妮宝贝创作的嬗变[D].吉林:吉林大学,2019.

[11] 易飞.自我重塑的旅程——安妮宝贝的“边缘人”及其九十年代现实语境[D].北京:北京大学,2014.

[12] 郑国庆.安妮宝贝、“小资”文化与文学场域的变化[J].当代作家评论,2003(6):74-79.

[13] 张希媛.“人”的追问与守望——安妮宝贝作品主题研究[J].当代文坛,2011(6):135-137.

[14] 郜元宝.向坚持“严肃文学”的朋友介绍安妮宝贝——由《莲花》说开去[J].当代作家评论,2006(2):66-69.

[15] 李凤亮,卢欣.谁影响了这一代人的青春——“80后”文学出场背景分析[J].当代文坛,2006(1):49-51.

[16] 骆海燕.沪城孤儿——漫谈安妮宝贝笔下的heroine[J].当代文坛,2004(2):5-8.

[17] 朱宏伟.随波逐流的人——安妮宝贝、郁达夫小说创作比较论[J].当代文坛,2004(2):74-76.

[18] 郜元宝.撤去丝绒帷幕之后——读安妮宝贝长篇新作《春宴》[J].当代作家评论,2011(5):170-174.

[19] 孟繁华.江南才俊的真功夫——郜元宝和他的文学批评[J].当代作家评论,2018(2):62-66.

[20] 雷雯.“女性流浪”书写的三种新形态——以虹影、安妮宝贝、迟子建为例[J].当代作家评论,2016(3):173-181.

[21] 林丹娅.解读所指:从“身体”到“宝贝”——一次讨论会记录[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4):39-45.

[22] 杨林.中国网络文学的禅美学视野[J].中南大学学报,2003(1):112-118.

[23] 杨会.“媒介场”视野中的新世纪文学生产[J].文艺评论,2017(10):52-59.

[24] 刘巍.安妮宝贝的“图像化”之路 [J].文艺争鸣,2011(11):145-148.

[25] 葛红兵,郭彩侠.2011年·中国文坛的五副面孔[J].文艺争鸣,2012(3):85-90.

[26] 江冰.“80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J].文艺争鸣,2011(10):89-93.

[27] 王侃.新的批判动向及其危机——新世纪网络女性写作之检讨[J].文艺争鸣,2010(8):46-52.

[28] 黄一.个性驾驭网络——安妮宝贝的10年创作[J].文艺评论,2010(1):47-54.

[29] 邵燕君.传统文学生产机制的危机和新型机制的生成 [J].文艺争鸣,2009(12):12-22.

[30] 文珍.“80后”看“80后”[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97-100.

[31] 姜飞.“遗忘”:叙事话语和价值态度——评慕容雪村的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2):44-50.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12022.6.25——2022.7.5 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

2 2022.7.6—2022.10.10 阅读资料,完成资料索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