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的背景 1.1.1相关概念 (1)社区规划 社区规划是指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以社区为主要对象而开展的规划研究、编制和实施工作。社区规划评估、编制和实施工作的开展,可在基本满足本《导则》整体发展导向的前提下,根据社区面积大小、建设情况以及居民的实际需求,以协商的方式,确定特定社区规划的具体编制层次、内容和深度,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解决实际问题。 (2)生活圈 生活圈的实质是从居民活动空间及城市功能地域的角度,理解和发现城市活动规律,以此构建活动体系、地域空间结构与体系的概念。最初生活圈是作为一种城市居住环境被广泛理解,根据居民在不同层次上的生活活动序列及需求,将居住地周边设施配置及距离分成了城市生活圈、基本生活圈、核心生活圈三种类型。而藤井正等人综述了关于日常生活圈的内容,其狭义的都市圈的概念与先前日本自治省推出的定住圈的概念不谋而合,即对人的各种活动包括购物、通勤、休闲等日常活动范围的集合。 生活圈的构成基础是居民活动空间在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系,这与研究的生活地域、生活空间极其类似。对我们研究城市和区域提出了通过居民行为来表现城市地域的空间和社会关系,以此来形成针对该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功能关系。生活圈理论在空间和时间的双维度综合,成为涉及社会空间的重要视角。 新版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18)以步行距离为各级生活圈分级依据,可分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及居住街坊四级。生活圈理念是借鉴世界优秀城市规划理念的成果,以人的步行时间作为设施分级配套的出发点,突出居民能够在适宜的步行时间内满足相应的生活服务需求,便于引导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 (3)五分钟生活圈 指的是以居民的住宅为起点,正常成年人步行5分钟所及的范围,对应600米×600米的空间尺度。五分钟生活圈的配套设施由开发企业配套建设,是将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公益性设施)集中或相对集中设置,打造城市基层小、微中心,为老百姓提供便捷一站式公共服务。 1.1.2相关理论基础 (1)居住区规划理论 居住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任务和城市现状条件,进行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综合性设计工作。它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 (2)供给侧改革理论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供给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推进供给结构调整,矫正扭曲的供给要素配置,节约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提高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与需求矛盾的解决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在于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不平衡状态达到供需基本平衡的状态。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不能割裂供给与需求的对应关系,需将二者结合。本文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研究正是为了使得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现状能够适应城市居民的多样性需求变化。 (1)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是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发表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中首次提到了中心地理论的概念。书中描述了中心地在数量、规模及空间分布模式。随着后世学者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将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总结为:中心地是服务中心的起点,中心地的级别不同服务范围也随着级别的不同而调整;中心地服务范围由其向周边地区的住民提供资源集合所构成;中心地的范围具有可变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国。 1.1.3生活圈理论的发展 生活圈的研究与实践最早源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过度集中、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日本政府提出地方生活圈与定住圈等概念,以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居民定居。随后生活圈概念扩散至韩国、中国台湾等亚洲地区。其中,韩国的住区规划深受影响,基于小生活圈一中生活圈—大生活圈的层级结构组织社区服务设施配置。而中国台湾地区也在1979年编制的综合开发计划中采用了地区生活圈概念,根据人的活动所需,开展土地规模、交通网络及社会基本设施的整体性规划,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但生活圈理论在国内近十年来才刚刚兴起,国内的研究理论研究从日本的相关研究出发,提出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概念政策、形成生活圈系统模型,实践应用研究主要通过GIS等技术手段探索具体操作方法来进行城市规划。 目前我国的生活圈规划仍然存在如社区生活圈的划定方法不明晰、生活圈的编制要求尚未与规划管理体系充分结合、街道等行政主体在规划实施中处于缺位状态等诸多问题较难解决。 1.2 研究的目的 运用生活圈理论,根据社区与居民生活活动的空间特征,构建社区空间体系并完善桐泾南路B社区五分钟生活圈内容,探讨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社区生活圈的基础上建立社区设施圈,提出完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方法。 1.3 研究的意义 生活圈强调生活需求和行为在空间中的组织和满足,更关注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关注人的生活体验。常规的社区空间规划偏重物质空间的研究和空间形态的美感,忽略了日常生活是城市的本质。五分钟生活圈从日常行为活动和基本需求的角度研究社区层面的空间构建,为社区空间的规划增加了生活体验和人文关怀的内涵。因此,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 (1)通过关注人在空间中的真实体验、人与空间互动方式,强调社区规划中日常生活空间延续性的重要性,以及提升空间品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为社区规划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生活圈的研究注重居民实际生活与生活空间的互动关系,折射出空间地域设施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动态关系,深入探讨生活内容与生活质量、空间的公正性和排斥性等内涵。以生活圈的视角来探讨社区空间组织和居民生活方式,并将之与更大尺度的城乡规划相结合,是均衡资源分配、维护空间公正和组织地方生活的有效手段。 (3)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社区生活现状及交往空间发展进行理性反思。从社区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下,即信息时代背景,分析社区居民生活的行为特征、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的实际需求,探索信息时代的社区生活空间构建方式。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 研究内容
2.1.1五分钟生活圈体系空间结构模式的构建
梳理生活圈相关理论与实践内容,从居民生活活动空间入手,分析社区空间特征和居民日常活动行为特征,由此得出居民生活活动空间的制约因素,根据其制约因素对社区空间和日常活动空间进行划分,探索社区生活圈划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构建社区五分钟生活圈体系空间结构模式。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内容,基本构思已经决定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以认识为基础,结合宏观的理论探讨和科学的研究,使设计理念多注重对实用、便利的研宄,以科学、理性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借此,本文将利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作为本次设计的支撑。
(1)文献分析
4. 参考文献
[1]丁心悦.生活圈规划理论指导下实践的可行性分析[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9 [2]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 [3]倪名一.上海城市更新背景下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J].居舍2019(7下):111 [4]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5]何瑛.上海城市更新背景下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路径探索[J].上海城市规划,2018 (4):97-103 [6]周碧茹.基于生活圈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苏州市高新区为例[D].苏州科技大学,2018 [7]刘清清.基于日常生活需求与行为的社区生活圈空间规划研究[D].东南大学,2018 [8]https://k.sina.cn/article_2232583344_851284b002000qnni.html [9]http://www.china-up.com/hdwiki/index.php?doc-view-203 [10]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规划师》2005年8期 李旭光 , LI Xuguang [11]源于自然融于环境营造特色--杭州都市水乡居住区规划设计构思.《规划师》 2003年11期 顾浩 [12]论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建筑科学》2009年4期 刘艳梅 [1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城市规划》2002年10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14]浅析城市居住区规划《安徽建筑》 2008年4期 葛岚 [15]浅议我国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王小俊 [16]从城市社区的组织管理新模式谈居住区规划结构--以杭州市为例《规划师》 2003年7期 王剑云,应四爱, 文旭涛 [17]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规划为例 《规划师》 2006年2期 裘鸿菲 , 陈益峰 , Qiu Hongfei , Chen Yifeng [18]《中国示范小康住宅集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建筑学报》、《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理想空间》、《规划师》等相关期刊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一草阶段 第2-4周:文献研究、课题实地勘察、案例参观,撰写文献综述。 第5—6周:构思方案草图,递交一草成果。 一草提交成果:区位分析图、现状条件分析图、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规划结构分析图;文献综述。 (2)二草阶段 第7—8周:拟定设计目标、原则、方法、程序,深化方案。 第9—10周:针对方案主题进行专项研究、基本确定方案。 二草提交成果:各类分析图、总平面图、设计研究论文。 (3)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第11-12周:专业内部各组交叉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4)成果制作 第 13周:完善规划方案,进行局部详细规划设计。 第14—15周:进行园林建筑、植物种植、重要节点设计,撰写设计说明书。对设计文本、设计图纸排版,递交毕业设计成果. (5)毕业答辩阶段 第16周:进行成果的最后制作,对设计文本、设计图纸排版,递交毕业设计成果, 毕业答辩、成绩评定与推优。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