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与经典叙事:林语堂小说叙事和女性形象研究开题报告

 2022-04-08 20:24:1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背景

林语堂的小说、散文创作深受当时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于林语堂文学创作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他语丝社时期的针砭时弊的文风、早期的小说以及后期的闲适散文创作特色等。在诸多研究课题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有关于他小说作品里的女性形象,如“林语堂三部曲”就是展现他的女性观的典型。

近年来关于林语堂叙事和女性形象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文化观念、心理学、人物塑造、艺术特色等都有创新的观点。下面分三个专题,将林语堂叙事和女性形象研究的总体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一)文化视域

林语堂的文学创作能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儒家、道家、释家等都是他常用的思想,而早期五四文学的精神也让他的文学思想产生了变化。赵倩的《林语堂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孙晓玲的《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陈思思的《林语堂与年代小品文》,李英姿的《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等都关注了林语堂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思想元素。

孙晓玲认为“林语堂最推崇的还是道家法天贵真、超然自适的价值观和清静闲适,

纯然无为的人生境界”这正符合了《京华烟云》中的木兰形象,赵倩所说的“姚木兰理想化的人生形态体现着林语堂对道家文化的领悟,对命运的解读:顺其自然,宽容处事,随遇而安”也印证了这一点。赵倩用全面的视角,敏锐地发现林语堂作品中“传统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儒释道三家文化在其思想构成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组合成一个复杂的结构”“道家文化的随遇而安,儒家文化的近情厚德,佛家文化的慈悲普渡,一同构成了林语堂的文化品格”,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林语堂作品联系的深层次的感悟。

李英姿的《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更是从《论语》月刊的创办中读出了“林语堂十分推崇孔子、苏轼、袁中郎、李笠翁、张影、郑板桥等人,所以论语的封面上经常会出现‘凡人苟非民社系身,饥寒迫体,稍堪自逸者,则当以三时行事,一夏养生。过此危关,然后出而应酬世故,未为晚也’”,同时她也点出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影响了林语堂,还有西方的崇尚个性的表现主义。

(二)经典叙事

叙事模式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中国经典小说常用的传统叙事模式即单体叙事结构、连缀叙事结构和网状叙事结构。林语堂的作品主要是采用行踪叙事结构。对于他的作品的叙事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多,如瞿锐《林语堂小说行踪结构叙事研究》,刘亚丽《文化、人物、叙事——林语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林语堂、赛珍珠、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等。

其中瞿锐明确指出了“林氏小说行踪结构叙事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以个人的行踪变化反映家族变迁,从而辐射社会全貌的叙事方式……二是转换叙事角度与叙事时空,将全知叙事与限制叙事灵活地进行转换……三是利用行踪叙事关照女性”,而李英姿则是从跨文化的视角解读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叙事,表示“林语堂要创造一个异于西方社会文化空间的意图是明显的。”

(三)本文研究的重点

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集中于关于林语堂的文学思想、女性形象、叙事模式等方面,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对比,如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曹禺笔下的花金子等。笔者想要从对林语堂文学思想、叙事模式等方面解读的基础上,明确林语堂女性观的不同,以及他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各方面的研究中对于林语堂小说的经典叙事模式研究较少,本文正是要把传统的文学叙事和林语堂的叙事相比较,突出林语堂的不同,同时要将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对比,如和沈从文、曹禺、巴金等的对比,分析林语堂的女性观有其独特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男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论文拟从以下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论述林语堂的生平。

二、论述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及其成因。

1、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2、受五四文化思潮影响。

三、论述林语堂笔下女性形象研究特征,从儒道释等方面入手。

四、论述林语堂是如何运用行踪叙事结构表现人物的。

五、将林语堂小说中女性形象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对比,如沈从文、曹禺、巴金,突出林语堂的女性观有其复杂性。

预期目标

在对林语堂不同时期的作品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把握他的思想观念变化,对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深入探讨,分析其小说中的叙事模式,探讨林语堂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意义。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认真、努力并且反复的、深入的思考,使论文质量得到保障。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细读林语堂的小说、散文等。

2、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林语堂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比较林语堂小说中女性形象与传统女性、现代女性形象的异同。

3、例证分析法。深入分析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

4、跨学科研究法。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知识分析林语堂女性观的矛盾性。

步骤

1、阅读林语堂传记,了解林语堂的生平;阅读林语堂的小说,散文等 ,论述其思想观念的变化及成因。

2、查阅有关林语堂的研究,总结林语堂小说的叙事模式。

3、细读林语堂小说,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写作意义。

4、初步设定论文写作大致框架、思路,写作开题报告。

5、与指导老师一道明确论文写作框架、思路,开始论文初稿写作。

6、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4.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京华烟云[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5.

[2]林语堂.朱门[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6.

[3]林语堂.风声鹤唳[M].湖南:岳麓书社,2014.

[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5]张淑敏.论林语堂“语丝社”时期的散文创作[D].云南师范大学,2018.

[6]瞿锐.林语堂小说行踪结构叙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7]郑新胜.自由的灵魂闲适的境界一一三十年代林语堂闲适散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

[8]唐丹萍.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女性形象书写——以赛珍珠、林语堂为研究对象[D].广西大学,2014.

[9]刘亚丽.文化、人物、叙事——林语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2.

[10]赵倩.林语堂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1]张扬扬.林语堂的个性心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2.

[12]王慧.论林语堂的传记文学创作[D].湖南大学,2012.

[13]李英姿.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4]张秦.林语堂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阐释中的美学意蕴[D].安徽大学,2014.

[15]陈思思.林语堂与年代小品文[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6]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林语堂、赛珍珠、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4.

[17]千里.“女性同情”背后的“男性本位”——林语堂小说“双姝”模式透析[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2-96.

[18]甘克强.论林语堂小说中的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8.

[19]谢晶晶.论林语堂的生态美学思想[D].南昌大学,2017.

[20]刘丽芸.《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与林语堂性灵文学观的建构[D].厦门大学,2006.

[21]陶浪平.从《京华烟云》探林语堂的自然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2]孙晓玲.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

[23]赵敬蕊.林语堂儒学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24]王颖茹.林语堂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25]蒋碧琼.论林语堂的历史叙事[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起讫时间

主 要 工 作 内 容

2020. 11.15—2021.1.4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021.1.5— 2021.3.5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2021.3.6——2021.3.20

完成开题报告

2021.3.21——2021.3.25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2021.3.26——2021.4.25

完成论文初稿

2021.4.26——2021.5.25

完成论文修改稿

2021.5.26——2021.5.30

交定稿(2份), 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学生查重检测

2021年6月初

老师评阅论文、学生准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