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慢行交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译为SlowMode Transportation。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中,各种城市建筑、设施越来越拥挤。为了满足人口和社会的发展,繁复的交通道路被设计出来,机动车占据了道路主要空间。然而,随着交通需求管理的应用,人们开始发觉,改善城市交通并不是开辟道路空间可以解决的,慢行交通才是提高交通使用舒适性,缓解交通拥挤状况的关键。 慢行交通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居民生活区域覆盖范围广,能够满足居民日常出行需求;②在进行短距离出行时,慢行交通具有很大优势,平均运行速度低;③居民出行时,在各种交通方式中选择慢行交通的概率较大; ④换乘方便,灵活变换交通出行方式;⑤出行费用较低,在选择步行时费用更是为零,出行所需占用城市空间小;⑥管理困难,特别是电动车,运行轨迹比较杂乱,容易乱停乱放,扰乱机动车行驶。;⑦换乘方便,灵活变换交通出行方式。 在慢行交通系统中,慢行步道是重要环节,慢行步道可设置于城市城市休闲区或城市滨水空间,给居民创造休闲娱乐健身新场所。目前国内城市对于滨水空间从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较于国外,我国滨水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滨水慢行空间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就苏州而言,研究层面较多是从宏观水陆空间结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研究,缺乏对慢行空间的针对性研究。因此如何在城市设计层面构建苏州慢行步道是亟待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意在研究国内外慢行交通研究现状,研究慢行交通的在城市区域的可行性,通过对比苏州慢行步道的规划方法,得出慢行步道的综合运用框架,为各大城市提供建造慢行步道的可行性方案,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慢行步道区域。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国内外慢行交通现状研究
整理国内外学者对慢行交通的研究,总结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城市古城区与新区规划方法、行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交通流特性研究、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理论
(2)城市交通现状问题与需求分析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从交通心理学、行为学理论出发,针对不同地区、位置居民出行时间、选择交通出行方式调查统计,分析居民出行个体 行为特性,揭示城市慢行交通特性。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 参考文献
[1] 张昱,刘学敏,张红.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困境与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2014 21(6):114-116. [2] 雒志河.关于对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吕梁学院学报,2012 2(6):91-92. [3] 丘忠慧,梁雪君,邹妮妮,谢春荣.融合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析——以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为例[J].Planners,201228(9):49-56. [4] 沈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路网与设施规划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5] 彭群洁.城市新区道路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6] 熊文.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基于人的空间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7] 陈双燕,卢波.苏州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索与实践[J].江苏城市规划,2014(07):11-21. [8] 夏天.城市区域慢行交通系统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9] 周建琴.城市慢性交通友好性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