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城市的快速扩张伴随着各种生境的穿孔、分割、破碎化、缩小、消失的过程[1],这一过程会缩小种群面积、阻碍基因流动、阻止种群的自由扩散,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2-5]。生态网络基于岛屿生物地理学、种群生态学以及景观生态学提出[6-8],由生态源地、廊道和缓冲区组成。既有研究发现,建立生态网络是抵消自然生态系统破碎化的理想方式,并为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提供必要补充[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州先后经历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三个发展阶段。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愈来愈多的自然地表变成建设用地,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降低,比如水源涵养、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直接威胁太湖流域生态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134号),苏州市应“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深化与上海市的协调发展,统筹推进苏锡常都市圈建设,与周边城市共同加强环太湖地区协作”。可见,如何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总体规划实施意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强对太湖周边特殊生态用地的保护,实现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协同,已成为苏州走进“太湖时代”空间规划的重大课题。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以苏州环太湖地区为例,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思想,将林地、草地、水域作为生态用地,提取核心区等七大类景观要素,采用斑块重要性指数进行景观连通度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基于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构建阻力面,运用最小阻力累积模型在gis中生成潜在生态廊道、生态缓冲区,从而形成生态源地-生态缓冲区-生态廊道的完整网络,最后将该网络与建设用地叠加,识别冲突情况,提出差别化管控策略,具体地:
第一章 总则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文献,期刊,论文等方式,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研究案例,通过对其优劣的总结分析,为本规划设计提供思路。
4. 参考文献
[1] forman r t.城市生态学--城市之科学[m].邬建国,刘志锋,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27.
[2] harrison l d. localextinction in a metapopulation context: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j]. biologicaljournal of linnaean society, 1991, (42):73-78.
[3] thibault j c,cibois a, prodon r, et al. quaternary history of anendemic passerine bird on corsica island: glacial refugium and impact of recentforest regression [j]. quaternary research. 2016, 85(2):271-278.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第 1 周~第 2 周:收集资料,了解相关案例,实地走访,完成实习报告; 2、第 3 周~第 4 周:完成开题报告,设计论文提纲; 3、第 5 周~第 8 周:数据处理,构建生态网络; 4、第 9 周~第10周:数据处理,冲突识别,完成所有图件,并整理相关结果; 5、第11周~第12周:完成论文初稿; 6、第13周~第14周:继续修改论文,完善所有图纸、文本; 7、 第15周:论文定稿; 8、 第16周:论文打印、装订,准备答辩。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