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聊斋志异》,俗称《鬼狐传》,是清代蒲松龄的代表作,成书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题材涉猎十分广泛,内容也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正因如此,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热潮从未停止过,近代以来,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景象。关于《聊斋志异》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该书成立以后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期间。这一阶段里,一开始是当时蒲松龄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争论如何看待鬼狐精魅的怪异题材,最后以高珩、唐梦赍的序言通过对“子不语’派的批判,捍卫了《聊斋志异》怪异题材的社会地位。然后是近代鸦片战争以来,冯镇峦评本、何守奇评本、但明伦三个著名的评本出现。这个时期的研究文字,多是序跋和题词的形式,观点简括,虽然触及到《聊斋志异》创作中的一些重大理论课题,但不够系统和深入。尽管如此,他们对蒲松龄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也作出了那个时代可能达到的可贵结论。三家评点本的出现,标志着清代《聊斋志异》研究进入全盛时期。而从这个时期到清末,则是《聊斋志异》研究的低潮期。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课题是从《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形象看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文章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引言部分,第二大部分是结合文本具体论述部分,第三大部分是结语部分。
文章第二大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对男性形象的爱情观进行分类,接着分别对三种不同的爱情模式——传统的一见钟情、郎才女貌的爱情模式和情趣相投、引为知己的爱情模式以及矢志不渝、生死相随的爱情模式进行阐述并分析其特征;其次对男性形象的婚姻观进行分类,也分别将婚姻观细化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以夫为纲的一夫多妻制婚姻观和嫡庶有别、子嗣至上的婚姻观,并进行阐述并分析。最后通过结合蒲松龄的个人生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探究作品背后反映出的蒲松龄爱情婚姻观,以及其中反映出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去图书馆及中国知网查询相关的资料、文献,并加以认真地研读和归类,总结前人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2、比较研究法:将蒲松龄笔下的男性形象与以往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的特点进行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出《聊斋志异》中男性形象“钟情”的特点;
4.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李春甫.《聊斋志异》中男性的爱情追求【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3)
【3】张璇.从《聊斋》看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j】.语文学刊,2003(1)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时间 工 作 内 容
1、2019年第9周—10周: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方向
2、2019年第11周— 第13周:完成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