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常指常压下沸点介于50~260℃,室温下饱和蒸气压不低于133.322 Pa的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常包括非甲烷烃类化合物、含氧有机物(醛、酮、醇、醚 等)、含氮(或硫、氯)有机物等。其广泛存在于溶剂使用、石油精炼与储运以及涂料、皮革等化工品加工行业,可在光、热下与NOx产生光化学烟雾和城市高频灰霾。多数VOCs具有生物毒性,浓度过高时可对人体系统产生刺激和毒害作用,有些毒性更大,甚至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风险,如苯、多环芳烃、亚 硝胺等。
挥发性有机物( VOCs) 是大气化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大多数 VOCs 具有大气化学反应活性,是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前体物. VOCs对灰霾天气中细粒子的生成及其带来的二次污染也有重要影响,因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国外对 VOCs 的 研究较早,发达国家开展了大量关于 VOCs 污染水平及特征、组成分布、来源、影响因子、迁移转化等的研究。国内对 VOCs 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黄淮海这几个沿海区域及港澳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正在逐渐建立和不断完善排放标准和相关管理办法: 2012 年环保部公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减少 VOCs 排放的目标,2013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又称“大气国十条”)提出要对 VOCs的重点排放行业进行综合整治;发布了《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及《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等控制标准及方法。
VOCs 的分析方法按照监测对象可以分为总有机碳( TOC) 的测量和 VOCs 组分的测量。TOC 的分析技术包括: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 FID) ,用来测定可以在氢火焰中电离的 VOCs,如碳氢化合物; 电子捕获检测器( ECD) ,适用于测定电子亲和性强同时又不适合用 FID 进行测量的 VOCs,如卤代烃; 催化氧化技术,使样品中的 VOCs 先在催化转化炉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然后利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其浓度,即 TOC 的浓度。 针对 VOCs 不同组分的分析方法,按是否使用色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离可分为色谱法和非色谱法。色谱法主要包括:
气相色谱法( GC):优点是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测量物种丰富,缺点是需使用标准化合物定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GC-MS) :优点是检测限低,时间分辨率极高,测量物种全面,缺点是易受壁效应影响,不能测量甲醛且成本较高。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PLC):优点是可以测量极性物种,缺点是检测限低,前处理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
差分吸收光谱法( DOAS):优点是无需预浓缩和色谱分离,时间分辨率高,缺点是检测物种有限且容易受干扰。
国外环境标准和政策法规:
美国在1963年制定了《大气清洁法》并在1990年进行了修改,对VOCs进行了很好的限制。欧盟在1996年公布了关于完整的防治和控制污染的1996/61/EC对包括石油冶炼、有机化学品、精细化工、储存、涂装、皮革加工等 6 大类 33 个行业制定了 VOCs 的排放标准,对有机溶剂行业则详细制定了关于 VOCs 排出限制的指令 1999/13/EC,随后的 2004/42/EC 指令对建筑和汽车等特定用途的涂料设定了 VOCs 排放的限制。此外,欧盟还根据 VOCs 毒害作用大小, 提出了分级控制要求,其中高毒害 VOCs 排放不得超过 5 mg/m3,中等毒害不超过 20 mg/m3,低毒害不超过 100 mg/m3。
日本为控制 VOCs 排放,于 2006 年 4 月正式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法》,2007 年 3 月实施了《生活环境保护条例》,明确提出 2010 年 VOCs 的排放量要比 2000 年减少 30%。
我国环境政策法规:
主要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根本依据对大气环境进行管理。
我国环境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对苯、甲苯、二甲苯以及酚类和甲醛的排放进行了限制;《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1996),《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483-2001),《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0-2007),《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1-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2-2007),《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2-2008)及《橡胶制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7632-2011)增加了对苯并芘、油烟 VOCs、油气 VOCs、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 VOCs 排放的限值。
国内外监测指标的整理:
行业 | 指标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
汽车制造业 (涂装) | 2C2B 涂层 |
VOC (g/m2) | ≤30 | ≤50 | ≤70 | |
3C3B 涂层 | ≤40 | ≤60 | ≤80 | |||
4C4B 涂层 | ≤50 | ≤70 | ≤90 | |||
5C5B 涂层 | ≤60 | ≤80 | ≤100 | |||
化纤行业 | 涤纶 | 聚酯 | VOC (kg/t) | ≤0.35 | ≤0.40 | ≤0.45 |
长丝 | ≤0.04 | ≤0.06 | ≤0.10 | |||
短纤维 | ≤0.54 | ≤0.77 | ≤0.90 | |||
氨纶 | DMF 或 DMAc (kg/t) |
DMAc≤2 | DMF≤20 DMAc≤5 | DMF≤30 DMAc≤8 | ||
石油炼制 |
| 石油类(kg/t) | ≤0.025 | ≤0.2 | ≤0.45 | |
挥发酚(kg/t) | ≤0.01 | ≤0.04 | ≤0.09 | |||
沥青 | 氧化尾气中苯并(a) 芘(mg/m3) | ≤0.01×10-3 | ≤0.1×10-3 | ≤0.3×10-3 | ||
人造板行业 |
中密度纤维板 | 产品指标甲醛释放量 (mg/100g) | ≤5 | ≤9 | ≤15 | |
作业环境空气中甲醛 浓度(mg/m3) | ≤0.3 | ≤0.5 | ||||
炼焦行业 | 装煤 | 苯并(a)芘(g/t) | ≤1.0 | ≤1.5 | - |
|
堆焦 | ≤0.018 | ≤0.040 | - |
| ||
基本化学原 料制造业 | 环氧乙烷、乙 二醇 | 装置正常废气产生量 kg/t | ≤100 | ≤300 | ≤500 |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查阅与课题相关的中外文文献,对国内外VOCs的分析方法、评价和标准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国外对 VOCs 的 研究较早,从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开始,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就开展了大量关于 VOCs 污染水平及特征、组成分布、 来源、影响因子、迁移转化等的研究。国内对 VOCs 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黄淮海这几个沿海区域及港澳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
2、对VOCs的分析方法进行梳理: 气相色谱法( GC):优点是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测量物种丰富,缺点是需使用标准化合物定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GC-MS) :优点是检测限低,时间分辨率极高,测量物种全面,缺点是易受壁效应影响,不能测量甲醛且成本较高。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PLC):优点是可以测量极性物种,缺点是检测限低,前处理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
差分吸收光谱法( DOAS):优点是无需预浓缩和色谱分离,时间分辨率高,缺点是检测物种有限且容易受干扰。
3、对VOCs的检测指标及环境标准进行梳理:
国外环境标准和政策法规: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VOCs排放要求。
我国环境政策法规:集中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各类涉及VOCs的环境标准。
国内外监测指标的整理:
行业 | 指标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
汽车制造业 (涂装) | 2C2B 涂层 |
VOC (g/m2) | ≤30 | ≤50 | ≤70 | |
3C3B 涂层 | ≤40 | ≤60 | ≤80 | |||
4C4B 涂层 | ≤50 | ≤70 | ≤90 | |||
5C5B 涂层 | ≤60 | ≤80 | ≤100 | |||
化纤行业 | 涤纶 | 聚酯 | VOC (kg/t) | ≤0.35 | ≤0.40 | ≤0.45 |
长丝 | ≤0.04 | ≤0.06 | ≤0.10 | |||
短纤维 | ≤0.54 | ≤0.77 | ≤0.90 | |||
氨纶 | DMF 或 DMAc (kg/t) |
DMAc≤2 | DMF≤20 DMAc≤5 | DMF≤30 DMAc≤8 | ||
石油炼制 |
| 石油类(kg/t) | ≤0.025 | ≤0.2 | ≤0.45 | |
挥发酚(kg/t) | ≤0.01 | ≤0.04 | ≤0.09 | |||
沥青 | 氧化尾气中苯并(a) 芘(mg/m3) | ≤0.01×10-3 | ≤0.1×10-3 | ≤0.3×10-3 | ||
人造板行业 |
中密度纤维板 | 产品指标甲醛释放量 (mg/100g) | ≤5 | ≤9 | ≤15 | |
作业环境空气中甲醛 浓度(mg/m3) | ≤0.3 | ≤0.5 | ||||
炼焦行业 | 装煤 | 苯并(a)芘(g/t) | ≤1.0 | ≤1.5 | - |
|
堆焦 | ≤0.018 | ≤0.040 | - |
| ||
基本化学原 料制造业 | 环氧乙烷、乙 二醇 | 装置正常废气产生量 kg/t | ≤100 | ≤300 | ≤500 |
|
4、将国外的VOCs分析方法与我国现行的分析方法、评价指标和标准进行比较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5、指出现有分析方法的问题,对指标、评价方法和标准值、VOCs的总量控制进行补充,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本研究的预期目标:
1、梳理比较国内外VOCs的分析方法、评价和标准体系;
2、针对现有分析方法、评价指标、标准和总量控制的问题,提出建议。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论文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
1、通过知网、百度学术以及国外的一些网站查阅一定量有关vocs的分析方法、评价和标准体系的文献;
2、对查阅的文献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和评价,对比分析不同文献,了解vocs的分析方法、评价和标准体系;
4.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部等,《“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 2. 李悦,邵敏,陆思华,城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测技术进展[J],2015,31 (4)):1-7 3.黄玉虎,胡玮,任碧琪,等.我国挥发性有机液体储库VOCs 排放标准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8,31( 12) : 1987-1992. 4.林立,鲁军,马英歌,张心良,国内外VOCs排放管理控制历程 [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5):12-16. 5.曲茉莉,大气中VOCs的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6):102-104. 6.吕志勇,梁胜文,白石,黄振, VOCs 在线监测系统与SUMMA 罐采样-气质联用法的比对分析[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7, 29(5):40-43. 7. 彭王敏子,徐卫民,孔新红,制药厂VOCs废气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2F): 584-588. 8. 杜健,李宁,钱萌 等.预浓缩-气相色谱法分析30 种挥发性有机物气体标准样品[J].环境化学,2017,36( 11) : 2375-2385. 9. W. We, S. Cheng, G. Li, G. Wang, H. Wang,Characteristics of ozone and ozone precursors (VOCs and NOx) around a petroleum refinery in Beijing,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 26(2): 332–342. 10. S. Huang, J. Xiong, Y. Zhang,rapid and accurate method, ventilated chamber C-history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formaldehyde/VOCs in building material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3, 261: 542–549.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1-2周,外文翻译、资料查阅
第2-4周,资料查阅、分类、撰写开题报告
第4-6周,提交开题报告、论文框架构思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