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的心理状况研究及其救助模式探讨开题报告

 2021-08-08 02:52:04

全文总字数:166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1.从微观个人层面上来说,最基本的目的是运用所学知识和理念,深入到流浪儿童的心理层面,从深层次走进流浪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里,帮助该群体能够排遣内心的各种情绪,使其能够真正感觉到被关怀,让孩子们扭曲的心灵得到及时的矫治,丧失的信心得到较好的恢复,不良习惯得到尽快纠正,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获得健康和谐的人格,恢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一)流浪儿童的界定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所谓流浪儿童是指18岁以下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离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2006年,民政部下发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对流浪儿童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我国的流浪儿童是指完全脱离家庭和监护人,连续超过24小时生活在街头,且无可靠生活保障的18周岁以下的少年和儿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三、研究内容及计划

(一)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观察获取数据和基本资料,以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状况,对象包括:流浪受助儿童、救助站管理老师、社会工作者、机构负责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四、特色与创新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国内的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存在缺乏规范或者不规范的问题。特别是缺乏深入的实地研究,因此导致第一手资料的缺乏。在现实中流浪儿童的文化程度往往较低,因此问卷调查在发掘更深层次原因方面效果并不太突出,而访谈法与实地观察法则能弥补这一不足。因此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更为系统和规范,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相结合,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研究结果更有效度和应用价值。

在研究范式上,现有的研究汇总,研究者更多的从成人或者救助者的角度来研究和看待流浪儿童,这实际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由外及里视角的研究,缺乏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设计,开展实际的调查工作。只有由内到外的建构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和帮助这群弱势群体。例如:大部分成年人和救助者认为,流浪儿童最迫切的需要是回家,而调查表明,对于流浪儿童而言回家不是最紧要的,有的表示回去后还会再出来流浪,有的流浪儿童则根本不愿意回去。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式则更多的侧重倾听流浪儿童群体的声音和想法,摒弃先入为主的思路,改变自上而下、由表及里的视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