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ost-colonial Analysis of A Passage to India开题报告

 2022-02-14 19:39:2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文献综述):e.m.福斯特最著名的小说《印度之行》,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两次印度之旅后写成的。小说复杂而神秘,一直是当代评论家分析和争论的焦点。小说丰富而深刻的人物性格和独具一格的散文风格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之一。此外,该书呈现了福斯特的实验写作技巧,巧妙地展现了大英帝国企图控制的外域文化,即印度文化。小说结构看似简单,然而福斯特反复使用的主题和意象都非常深刻。

国内的众多学者对《印度之行》进行了评鉴以及从各角度剖析。比如李霄垅,李建波.帝国主义语境中的个人关系——《印度之行》新解。他们的角度很新颖,他们研究国际关系背景下的个人关系,他们认为以“柔”为特征的个人关系理念是英帝国被英联邦所取代的促进因素。又比如骆文琳的解读《印度之行》中的殖民主义意识,认为福斯特身上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和矛盾思想。还有王苹《印度之行》中的权利和话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揭示其父权和殖民观念。

国内有关《印度之行》的研究,大多从作者的写作技巧、文化内涵、人文思想等方面进行评论,而小说的政治意识,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很少进入评论家的视线。例如张蒙晰的《印度之行》的人文主义思想研究,他研究了小说三个主题:联结、平衡以及共生。但是近年来对于小说的政治意识讨论愈发强烈,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对于《印度之行》有关殖民主义的思考。比如丁光州的论《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和策略,通过对阿齐兹这一人物形象三次思想转变的分析 ,形象再现了福斯特的反殖民策略和反殖民出路 。随着后殖民主义思想和文学作品的兴起,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去分析《印度之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查阅国内外学者对《印度之行》这本书的研究,在阅读大量文先后总结文献的内容和研究成果,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切入文章。了解后殖民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定义后,用后殖民主义去理解作品。

第二部分:分析阿齐兹与其他小说人物关系的建立到破裂的过程来揭示联结的短暂

第三部分:仔细阅读文本,分析英印两国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人际关系、阿齐兹这个主要人物来展现作者的后殖民主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本选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是建立在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检索相关期刊,认真阅读原著,寻找和搜集与此选题相关的资料的基础上的。并且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文献及学术文章,了解本选题有关的最新动向。此外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研读了塞林格传记等相关资料,对作者本人及其文化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并广泛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对这一选题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步骤:

(1)确定选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bressler, charles e.literary criticism[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1994.

  2. forster,edward m.a passage to india[m].london:penguin group,2005

  3. said, e. orientalism[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15-18周 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第八学期1-4周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